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是诗仙)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在唐朝的繁荣时期,杜甫看到了人力物力的牺牲和损失,反对不公正的战争。例如,他在《前出塞》中说:“你有一个富裕的领土。有多少边境?”在《兵车行》中,他说:“边境庭院流血成海水,武术皇帝打开边境。”

安史之乱后,国运枯萎,生物被帮助。杜甫呼吁强大的军队消灭叛军,希望通过正义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例如,他在《陈涛》中说:“每个人都回到北方哭泣,希望官方军队日夜到来。”

在《悲青坂》中说:“颜得与我军附书,忍待明年莫仓卒。”

值得称赞的是,在杜甫的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人的深厚情感,还可以看到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刻思想,看到不同的杜甫,我们过去低估的杜甫。

前出塞(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列国自有疆,杀人也有限。

苟能制侵陵,多杀!

诗人的军事主张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长”,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

“射人先射马,捉贼先擒王”是诗人的战术思想。如果你想射中敌人,你应该先射中他的战马;如果你想俘获敌人,你应该先俘获他们的首领。

一至四句,如谣如谚,又如军中小调,极具乐府韵味,朗朗上口。

这似乎很容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他建议士兵们不要盲目战斗。他们应该配备强大的武器,“如果工人想做好事,他们必须首先利用他们的武器”。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杀死敌人。我们还应该注意巧妙的战术。只有射倒战马,才能轻松抓住战将;只有让敌人群龙无首,军心松懈,才能更容易获胜。

“杀人也有限,列国自有疆”的意思是杀人要有限度,各国之间要有自己的疆界。

“苟能制侵陵,多杀人”的意思是,如果能制止外界的侵略,为什么要多杀人?

五到八句话一转,从“攻击”到“非攻击”,表达诗人积极正义的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想。

“杀人也有限”批评秦人的战争策略。战国时期,秦军率先以第一级论功,即谁砍了敌人的头,谁就有很大的战功,晋升很快。这一措施一出来,参与者就越来越凶猛。

“列国自有疆”批评汉武帝开边出塞。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多次发动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夺取了大片土地,但战争激烈而持续。

诗人对秦汉的批评,其实是以古讽今,批评唐玄宗“兼并外族,包括四海”,批评哥舒翰征服吐蕃。

最后,诗人大声呼吁击退敌人,收复失地。没有必要杀死或滥杀无辜的人,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渴望。

“前出塞(其六)”构思奇僻,想抑先扬,先写兵,兵要巧妙取胜,再写道,道要减少杀戮。

诗中有讽喻,对战争发起者的批评;有见解,高超的战略思想;辩证思维,蕴含哲学思维;有气势,慷慨激昂的话语;有感情,有仁爱的呼吁。

明代作家王思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杜甫视为“诗圣”的人。“青莲诗仙,我翁诗圣。”(《梦杜少陵》)

在评论杜甫的九首《前出塞》时,他说:“读其诗,思亲之孝,共同勇敢,同情心人,制胜之略,不尚武,不矜功,不怕穷;英雄圣贤兼而有之,诗人!”

的确,如果只把杜甫当诗人,完全低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