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画竹千古第一人”,画里竹子尽展其傲气,真的是“人与其画”。
若问我国“画竹千古第一人”到底是谁?清朝大才子郑板桥居第二,没人敢居第一!
郑板桥(1693-1765)本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龙塘,人叫龙塘老先生。
美术绘画备受沈周、陈淳、徐渭、黄宾虹、朱耷等人危害,重视个性化充分发挥,善于利用水墨写意手法写下物像的形与神,抒发情怀,把传统写意花鸟画发展成新高度。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是一种风骨的标志,更是一种人格品质写真集。一幅书法作品、一幅画或者一首诗,只有给予感情和雅趣,才可以有情感,变成千古绝响。
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作品,算得上是张张全是精神的寄托、风骨的标志和情感上的表述。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首《竹石》,写下竹子的坚毅和固执,也写下自已的品性;
另一首《予告归里》:“写取一枝瘦削竹,秋风瑟瑟江中作渔竿。”
乃是把自己的闲情逸致体现在竹子上,竹杆稚嫩,恰好制成鱼杆;
平常人听见风轻轻吹竹子,只道是“竹声萧瑟”,而郑板桥听见风轻轻吹竹子,乃是写下:
“衙斋卧听萧瑟竹,疑似百姓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可以这么说郑板桥每首写竹子的诗,都是对的竹子拥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品铭完郑板桥的写竹子的诗,我们再来看看郑板桥笔下的竹子。
郑板桥算得上是别具一格,独创性一种墨竹画法,他笔下的竹子作品有许多,例如:《竹石图》、《墨竹图》、《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能够说画中竹子尽展其傲气,“人与其画”。
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充分体现郑板桥的墨竹艺术价值、郑氏设计风格更为浓重的著作,莫过一幅《墨竹图》了,观郑板桥笔下的《墨竹图》,犹如身临其境,轻风拂面、竹声萧瑟。
这一件著作乍看觉得十分简洁,画中的寥寥无几两根竹子,可是给人的感觉了的确好像身临其境一片竹林。为什么寥寥无几两根竹子却给人一种竹海的感觉了?
这便是作品的真谛所属,作品里的竹子是高低不一的,但却参差错落,在视觉上便给人一种质感,竹子叶滚动,幽静、高尚、清雅。
每一根竹子紧紧投身土地资源,好像有性命一般,分成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高傲傲骨的骏逸的感觉。
然后从细节之处来说,逐层圆竹与一片片竹子叶,好像有风韵一般,生机盎然。
每一根竹竿全是直挺挺硬朗,根据淡墨深淡,来系统分区嫩竹与老竹,深浅不一的墨将这些老枝条干画画的独特,一气呵成,表现出了郑板桥在绘画竹的过程当中是成竹在胸,笔砚方法深奥。
著作还自带浓厚生活气息,属于典型的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