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建立了后金吗(女真族建立了什么朝代)

从金朝灭亡到清朝兴起的数百年里,女真民族从中国历史的中心地位退居幕后。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女真民族自身发展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对元明两代女真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准确、系统的认识。

很多朋友不禁怀疑:金朝灭亡后女真族去了哪里?元明两代女真民族的生存发展如何?

一、金代女真族的形成和流向

如今,女真属于通古斯族,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直系祖先是漠河。

唐末,漠河民族分为黑水漠河和苏末漠河两部分。苏末漠河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发展迅速,建立了渤海国家,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经济繁荣,享有东北亚经济文化的次中心地位,其民族主体苏末漠河也率先接受了农耕生活方式。

11世纪,辽灭渤海后,人口被迫迁往辽东。以苏末漠河为主的渤海人被列入辽籍,称为“合苏馆”,即女真语“壁垒”。

这些迁往辽东的苏末漠河被称为“熟女真”。居住在苏末水北部和宁江州东部的黑水漠河被称为“生女真”。

女真人世代代为辽国贡献海东青

生女真正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渔猎,维护原始氏族社会和奴隶制的社会制度。12世纪初,生女真脸部首领严阿骨打建立了金朝。

严阿骨建立金朝后,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完颜希尹根据契丹文和汉文创作了表意的女真文字。

金朝政府通过制度和文字的力量,一方面整合了统治核心生女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加快了与周边语言和习俗相似的民族的融合,在金朝统治下正式形成了真正的“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随着金朝政权的日益强大和统治范围的逐步扩大,女真民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移。

《金史》记载:“太祖取黄龙府,娄室请说:“黄龙一都会远远的,如果有变化,邻部就会相扇而起,请以所部屯守。”太祖然之。是合诸路谋克,命娄室为万户,守黄龙府。”

金朝逐渐控制辽东后,女真民族大举迁往辽东,与这里的熟女真交汇成为金代辽东的主要民族。

到金太宗时期,由于金朝在华北地区逐渐建立了长期统治,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分别在太宗、海陵王和世宗时期进行了几次重大迁移活动。

《大金国志》载道:“创屯田军,所有女真契丹人都是从总部迁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授予官田播种。春秋量兵马。如果他们出军,他们会开始给他们钱和米。从燕山南部和淮陇北部,屯田所有的地方都有6万多人。都建在村子里。”

到了金世宗时期,移居中原的女真人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三分之二,远远超过了留在东北的女真人。

宋代的疆域和民族地图

13世纪初蒙古崛起后,金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失利,不得不放弃中都,南迁至开封。

此时,女真民族的重点已经倾向于中原。在这个阶段,由于金朝政权的衰落、金末民族矛盾的加剧以及南迁女真人逐渐适应农业和定居生活,中原女真人逐渐失去了民族文化特色。

相当一部分被蒙古人和汉人杀害,其余被元朝划分为八种汉族,最终融入汉族。

金朝统治的临黄府路、西北路等地是蒙古民族的世界住宅。早年,由于长期与蒙古民族的杂处,被迁移到这里的女真人逐渐受到蒙古民族习俗的影响。

因此,金亡之后,中原女真人汉化、西北女真人蒙古化、东北女真人基本保留其民族文化,女真民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朝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

影视剧中的女真人

二、元代女真的新建筑

金室南迁后,金朝政权位于河南,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被蒙古隔开。

此时,负责平定东北耶律留哥叛乱的金将蒲鲜万奴趁机自立,于金贞佑三年(1215)割据东北称帝,国号大真,改元天泰。

大真国又称“东真国”、“东夏国”,北至金上京,南至辽东半岛,东南至朝鲜半岛。

蒲鲜万奴在建立东真国时,让辽东地区的十几万女真人一起迁出,这使得女真族在东北地区的分布集中在今天的黑龙江省。

当时,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仍然存在许多与女真族语言和习俗相似的民族,属于通古斯民族,如五国部胡里改。

和渤海人一样,胡里改人也是苏末漠河的后裔。渤海灭亡后,他继续在黑龙江流域从事渔猎生活。这些民族在习俗上接近女真,但从未完全融入女真。

元代女真人

1233年,元朝灭亡东真国,在东真国故地设立路治,并逐渐将其遗民迁至今天的吉林省。

元朝将东真境内的许多民族视为女真,并设立了5万户管辖权,共同治理。

元代《开元新志》记载:“建州东涉松花江,稍类开原旧俗。它的脑温江,从海西到黑龙江,被称为女真。”

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稍类开原旧俗”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族。元朝称他们为建州女真(不同于明朝的建州女真),而生活在脑温江到黑龙江的生女真则是原住的胡里改等民族。

金朝时期,迁入中原的女真人首先接受了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其社会形态也完成了封建化。

东北地区女真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形态保持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元朝以后,东北女真人普遍接受农业,北方从事渔猎生产的女真人逐渐进入农业社会。

《元史世祖纪》记载:“与其在水中钓鱼,不如在若力田里钓鱼,它给牛价,农具,使之耕种。”

在元政府的支持下,女真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了。同时,元政府在女真地区修建了大量驿道,加强了生熟女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明代女真发展历程

元代相继迁移后,元代女真集中分布区逐渐从黑龙江南迁至今天的吉林省。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的大部分地区被一些保持捕鱼和狩猎生活方式的民族占据,与女真属于通古斯民族。这些民族在明代通常被称为“野人女真”。

元末,元代只有调多里、胡里改、桃木三万户。明朝成立后,胡里改革部长阿哈出率先向明朝屈服。明朝成祖以胡里改革部属地建立了建州卫,任命阿哈为指挥使。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野女的不断侵扰,胡里改部和依附于自己的调多多次迁徙。

明代女性真正准备朝贡

九年(1406),由于调多内部迁徙到图们江中下游,与朝鲜多次发生冲突。

明朝政府将调多内部迁往凤州,并于14年在凤州正式设立建州左卫,以其首领孟特穆(即清朝肇祖原皇帝)指挥使命建州左卫。

到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左卫再次迁往辽东,到达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前期迁往这里的建州卫李满住所部汇合。

两年后,明朝从建州左卫中分析了建州右卫,形成了建州三卫的格局。明代女真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分就形成了。

其中,金代女真遗民散落在建州和海西,尤其是海西女真;元代融入女真民族的生女真主要集中在建州。

此外,海西女真也吸收了一些蒙古人加入,因为它离蒙古很近。

清朝肇祖原皇帝 蜡像

在此期间,建州和海西女真在经济上各有不同。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海西女真具有农、牧、猎的生产方式;

建州女真位于辽东,农耕程度最高。她通过收集珍贵的皮毛、东珠、人参等产品,到马市换取中原的粮食、农具等物资。

在文化上,由于女真文作为表意文字,很难学习,而女真文与蒙古的交流时间越来越长,逐渐习惯用蒙古文字母拼写女真文字,使用女真文字的人数越来越少。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天顺六年(1462年),建州卫李满住也用女真文向朝鲜国王致书,后来又用蒙古字演奏明朝行文。

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到了“此外,没有解文者,也没有学习者。”

努尔哈赤起兵后,将建州与海西女真融为一体,形成了满族的核心成分。

此外,他还多次前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将当地野女真实收入八旗称为“伊彻满洲”。

清政府一直在吸收野女。

清朝灭亡时,一些野女真的融入了满族,有些形成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民族,有些在近代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后脱离清朝统治,成为今天俄罗斯的奥罗奇、乌德盖等民族。

努尔哈赤在独步世界

文史君说

女真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特色,长期保持着东北高山密林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学习和吸收周边民族的优势,两次深入中原建立政权。清楚了解女真民族的发展历史,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深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