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大盛世形成原因(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

序言:

大唐帝国的两个盛世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唐初社会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繁荣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元盛世”承担了“贞观之治”的遗产,创造了大唐帝国的最高时刻,然后大唐帝国开始衰落。因此,“开元盛世”是大唐帝国兴衰的重要分水岭。

李世民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贞观之治?

唐初,由于隋末连年战争,全国千疮百孔,人口从隋初690万户急剧下降到武德有200多万户

正是这种不利局面,在李渊和李世民统一中国后,为“贞观之治”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通典

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治理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继承了唐高祖李渊提出的尊祖崇道的国策,并将这一国策运用到极致。太宗以道家思想为治国平天下的总指导。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认真管理下,唐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开放自由的盛世。

贞观之治得益于太宗李世民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实施,这也使他的成就受到后人的赞扬。历史书还记载了唐太宗成为一代英雄的许多真实历史记录。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又是如何实现贞观之治的呢?

第一点是重用贤臣,从劝如流

虽然李世民是马上的皇帝,但他并不是一个粗鲁的人。相反,他可以成为礼贤下士,只能用。

他用人不管出身高贱,更不在乎个人恩怨,对人才的渴望程度可想而知,观景以唐初名臣魏征为例。

魏征原是一位道士。经过多次辗转反侧,他加入了唐朝阵营,成为王子李建成的主要谋士。他曾建议李建成秘密谋杀李世民。太宗登基后,准备接受魏征的手术,问他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的兄弟情谊。

魏征直言不讳地说:“如果皇太子从语,今天就不会有灾难了。"""""旧唐书·魏征传"

李世民看重魏征的直言不讳,毫无隐瞒。他不仅没有向他降罪,还让他帮助自己。魏征也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后来魏征的刺头并没有少让李世民难堪,他后来直柬200多件事,每次都指出利弊。

太宗和他的话并不欣然接受。——《旧唐书·魏征传》

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地对群臣说:“丈夫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古为镜,能知兴替;以人为镜,能明得失。魏征逝,我亡一镜。”-《旧唐书魏征传》

第二点是充分利用三权分立制度

原来的君主专政制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上。这一制度最大的缺陷是独裁和专制,容易形成暴政。

例如,隋朝的杨光在登基后并没有很好地实施“三权分立制度”。因此,他在独裁专制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这使得世界充满了战争。

李世民登基后,吸取了这一教训,充分利用三权分立的“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与目前的内阁制度非常相似。首先,中书省下达命令,门下省负责审查命令的可行性,然后上书省下达命令。

当时,政令的形成必须采取一套程序:首先,宰相在中书省政府厅牵头召开会议,讨论通过后报皇帝批准,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

在正式发布法令之前,它还必须送到门下省进行审查。门下省认为不适合发布的,可以拒绝“副署”,缺乏“副署”的法令不能发布。只有通过门下省的审查,才能移交尚书省执行。

唐太宗李世民“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皇帝对国家和皇帝自身声誉的粗心决定,显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智慧和思想是多么广阔和伟大。

第三点是整顿吏治,轻刑定律

唐太宗时期非常重视唐朝政府官员的诚信。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使用酷刑来惩罚他们,而是定制了一套更科学的政治制度来防止腐败。

首先,他要求房玄龄撤回臃肿的政府部门冗员,然后派出李靖等13名评估地方官员升降的废墟大使到全国检查官员。

他还亲自任命各地的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员,并将自己的功过记录在宫内的屏幕上,作为今后奖惩的依据。

通过对政府部门的改革,李世民直接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腐败官员的可能性。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节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腐败犯罪的时期。

唐太宗注重依法治国:“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的法律,而是世界上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

唐朝法律制定后,他带头遵守法律,树立榜样,维护法律尊严。在贞观时期,王子真的犯了法律和普通人的罪。虽然执法是无私的,但在量刑时往往会得到广泛的处理。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只有29名囚犯被判处死刑。

同时,李世民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此外,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各种正确的优良制度。在许多著名大臣的忠诚帮助下,创造“贞观治理”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

更重要的是,“贞观之治”为唐代第二个盛世“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元盛世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自从李治死后,武则天控制了政府,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后。武则天晚年被迫退位后,大唐帝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动荡时期。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并没有很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唐朝皇室为了争夺权力,正在上演一场互相残杀的大戏。

曲折过后,李旦被推上帝位为唐睿宗。两年后,平庸的唐睿宗将王位禅交给了王子李隆基,历史上被称为唐玄宗。

唐玄宗登基称帝后,改元开元。开元年(公元713年)7月,他粉碎了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反叛集团。然后他开始将朝中功臣和姓李的国王从首都调离,让他们去其他地方做刺史。

稳定皇权后,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然后他开始整顿朝纲,重用贤能。

李隆基确实是早期的明君,他很有勇气,很有勇气,也很有智慧,在治国安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开元初期,李隆基精心挑选了姚崇、卢怀慎、宋静、苏毅、张嘉贞、远乾尧等六位宰相来帮助他。这些人是罕见的著名大臣,他们无私的努力回到了开元繁荣时期的雏形。

在这些贤相的帮助下,李隆基可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农业,开垦荒地,提高亩产。他还重视民间手工业,让手工业腾飞。

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迅速增长,繁荣的商业诞生了许多商业金融机构——橱柜,与许多海外国家进行贸易。

在李隆基的努力下,开元初期,全国经济迅速繁荣昌盛,唐代最繁荣的开元盛世即将到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对开元盛世的描述如下:

“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颉丰富。”-杜甫

唐玄宗早期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但在中后期,他变得越来越无道德。他信任奸臣,贪图享乐,沉迷于酒色,为唐朝的衰退奠定了基础。

《唐纪三十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七三八年……是岁,在西京、东都之路,作行宫千余间。”

整个唐代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也在迅速发展。由于经济高度发达,土地并购激烈,大量农民被迫逃离,均田制和政府制度濒临崩溃。

特别是开元中后期,唐朝的节度使驻军制度成为定时炸弹,不断加强军事力量,皇帝直接领导的军事武器浪费,导致重量不分,成为后来安史混乱的主要根源。

结束语:

贞观之治不同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后,李治和武则天继续执行李世民的基本政策,大唐帝国正处于稳步上升的时期。

开元繁荣时期,由于李隆基在开元中晚期的昏庸,他忽视了政府,宠坏了奸臣,最终为唐朝的衰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