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红杏本来就是正经花,为什么会有“出墙”的意思?
中国文学写杏历史悠久,先秦文献《管子》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山海经》记载:“灵山下,其木多杏。”
杏花开不开的时候,嫣红如胭脂。当它们在风中盛开时,它们是粉红色的,但当它们即将枯萎时,它们是白色的。花开花落,迷人迷人,姿态千姿百态。杨万里的《咏杏》诗道白不是真白,言红不如红。请红白相间,不要看天宫。“它写出了杏花的独特场景。
至于杏花的娇艳,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西京杂记》叙述道:“东海都尉在台湾,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吃。”《异记》还记载,天台山有五色六瓣杏花,叫仙杏。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唐代以前),无论是文人雅士赋诗还是民间传说,大部分都只注重赞美春风盛开的杏花的艳丽、芬芳或杏花的神奇。
杏树和杏花在人们眼里都只是植物,更不用说“出墙”了。
比如南北朝的《杏花诗》,比较早:
春方盈野,枝枝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对待客人,金盘衬红琼。
杏花在二月盛开,春天一到杏花就争相开放。村外到处都是。诗人甚至把它折起来放在金盘里招待客人。可见他有多喜欢盛开的杏花。
如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着轻絮,愁闻清明雨。
但雨后斜阳,杏花散落香味。
睡脸无声,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写的是杏花即使在遭受风雨之后,也显得七零八落,稀疏飘零,但风停雨歇时,夕阳下,落花依香。
公元九世纪初,杏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杏花第一次成为活色生香的美女。如唐代诗人薛能的《杏花》诗: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在这首诗中,杏花化作的美女站在青楼旁边,沾染了青楼女子的习惯。她一点也不敬业,反而满脸春风,向人抛媚眼。
公元870年左右,美女杏花第一次遇到墙,墙内墙外的美女杏花变得越来越暧昧。
晚唐诗人吴蓉《杏花》诗云: 粉薄红轻隐敛羞,花中占断风流。 软非因醉无力,凝不成歌也自愁。 独照时临水边,最含情的地方出墙。 裴回尽快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餐厅。
这首诗把杏花比作一个迷人的美女,在温暖的春风中轻轻摇摆,她优雅,有时在水边自怜,有时探索墙的深情,似乎期待。
这首诗是红杏出墙的最早来源,但此时只描述红杏的美丽多情,没有出轨的意义。
不管花有多艳丽,都比不上花娇。自从吴蓉之后,杏花就成了一个与墙有着不解之缘的美女。有时候站在墙外被墙里的人羡慕;有时候站在墙上羡慕墙外的人。
宋代张良臣的《偶题》也描写了红杏遇墙的描写。:
池馆静萧萧,斜依朱门不敢敲。
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这首诗只写了花园里美丽的春天和春天的活力,揭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最好把杏花比作唐代诗人吴荣深情的美。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天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诗中的小花园前台阶上布满了苔藓,可见花园的幽僻与荒凉,而主人却不在家,敲了很久的门,没有人答应,显得很安静,但火一般的红杏从墙上出来,透露出花园的春天,从寂静中写出繁华,让人感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的诗人。他的《花园不值得》描写的红杏,意象依旧是春天,与出轨和外遇无关。
金代元问杏花杂诗云: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看到春风不回头,宝儿元自太憨生。
描述一道红杏横斜墙外,就像一个盛装的宫女,粉脸半露,在晴朗的清晨斜靠墙头,楚楚动人。
以上例子表明,直到12世纪末,红杏出墙仍然没有女性外遇的意义。
元代戏剧家白朴的《墙马上》真的暗示了女性出轨的“墙”,剧中说尚书之子裴少军奉命去洛阳买花苗,在墙上遇到了女人李千金。他们一见钟情,私下订了一辈子。李千金和裴家后花园私藏了七年。
第一个让“红杏出墙”和女人出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描述一个女人的一句话:“就像扭青梅一窥少俊,就像骑红杏出墙一样”。当一个女人,红杏加墙,三者相遇,就更暧昧了。
虽然冯梦龙说《西山一窟鬼》是宋话本,但很多迹象表明,它是元话本,应该在白朴的《墙马上》之后写。
由此可见,“红杏出墙”到元代后才有女性出轨的含义,因为“墙”本来就是一件坏事,在深院里,一堵墙隔开,就变成了痴男怨女。
红杏原本是春天的代名词,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因此,当红杏遇到墙壁时,墙壁无能为力,因为它已经“充满了春天的花园”。墙能关上吗?因此,“红杏出墙”是不可避免的。
元代以来,红杏的含义在历代文人的诗歌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有了一种含蓄的指代——女性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