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听过“舌灿莲花”这一四字成语,但使用的时候没有掌握他的意思。那样“舌灿莲花”到底是什么含义?又有何历史典故?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舌灿莲花”的本意及延伸实际意义
“舌灿莲花”,它本来是一句佛教术语,源于汉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个人事迹。
在《高僧传》和《晋书·造型艺术传;佛图澄》里记录:后燕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市)接见佛图澄,想实验它的修为。佛图澄即拿出钵盂,装满水,上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长出青莲花,灯色曜日,让人喜悦。后代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聊天说话才华和美好。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里,莲花被形容证悟,它既是佛教的教花,或是佛教的吉花。因此,“舌灿莲花”本意就是指“经”讲得好,讲的好看,如同莲花般美好,都化为了一朵朵莲花。
那样经讲得好,表明讲经说法人口才好。后来,“舌灿莲花”就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口齿伶俐。
二、典故
“舌灿莲花”的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邢台市一位叫佛图澄的高僧故事。
竺佛图澄高手,是西域人,姓帛氏。9岁在乌苌国遁入空门,两次学法用法。晋怀帝永嘉县四年,又来到洛阳市,此刻他年逾古稀,79岁,后投靠后赵开国帝王石勒。
石勒创建后赵政党后,讨伐暴虐,大张旗鼓屠戮,罪孽深重,佛图澄内心十分痛楚,下定决心用佛学影响她来解救众人。
石勒接见佛图澄后,需要看一下它的修为怎样。佛图澄就拿钵盂装满水,以后就念出符咒,不一会儿,只看见钵盂中长款出一朵雪白清澈的清莲,并闪烁着五色的光辉(舌灿莲花)。
石勒见后十分吃惊,此后便对佛图澄十分钦佩,只要是有什么事情,一定先征询佛图澄后,才行为。佛图澄常通过各种机遇,劝石勒不必屠戮,与此同时,还借这次机会弘扬佛法。之后很多赵姓人陆续修佛,剃度出家,成一时之作风。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进入中国,开始的时候没有影响。其实就是佛图澄在后赵弘法这一期内,佛教才在我国被的执政者才把佛教做为“国教”。
只需悬佛图澄所到走过的地方,已经开始建佛立寺,据调查那时候全国各地建了893座之众。
做为汉传佛教在我国初期的主要传教士者,很多徒弟前去拜他为师,它的弟子中都是高僧人才济济,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及、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就非常有名。
为了纪念佛图澄这名高僧,邢台市大开元寺圆通宝殿东面的亭子就被称之为“澄公亭”。
三、“舌灿莲花”的应用
除“舌灿莲花”,还催生出“舌绽莲花”、“口灿莲花”等词句,含意都差不多,都是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巧舌如簧,能言会道。
这三个词尽管含意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舌灿莲花”,主要是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伶牙俐齿,口齿伶俐,如莲花似地美好,是褒词。
“舌绽莲花”,也是一个褒词,指着别人口才好,讲话侃侃而谈,伶牙俐齿,谈吐不凡。
“口灿莲花”,描述说出来的话像莲花一样璀璨美丽动人,非常动听。但人们通常将它用于表明一些人只能“口灿莲花”,不脚踏实地工作,张口只讲好话,却无法踏踏实实去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