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由来(春风简介)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节气。斗指毛,太阳黄经达0°,每年3月19日至22日公历交节。春分的“分”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季节平分”,从立春到立夏的传统是春天,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天;另一个意思是“昼夜平分”,春分那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12小时。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

节名意味着春分示意图“春分”意思是一半,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此外,春分也意味着春分平分。传统上,从立春到立夏是春天,春分是春天三个月的中间。 所以春分在古代也被称为春分“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那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根据元吴澄的作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二月中旬,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半,故谓之分。”《明史·历一》:“分者,黄赤相交点,太阳到此为止,昼夜平分。”另一部《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所以昼夜均为寒暑平。”农历书:“斗指毛为春分,约行周日,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称春分。”节气流传“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时间和八卦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历史发展中,中国“二十四节气”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反映“二分二至”先秦时期,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随处可见。西方四季分为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春分为春的开始。“二分二至”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春分已经持续了3000多年。 一千多年前,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一些节气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节日),春分是当代日本的公共假日。

天文现象春分,斗指正东春分,北斗星斗柄指向正东方向,太阳达黄经0°,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节气通常指一定时间段,即太阳位于黄经0°和15°3月20日至4月5日公历之间。春分在古代也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白天和晚上一样长。春分过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传统的中国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起点,“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西方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点,夏至前为终点。西方国家纬度较高,远离黄赤相交角。以“二分二至”为四季起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当地气候。西方的四季分别比中国传统的“四立”晚了一个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