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插柳的意义和象征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的习俗。清明节插柳戴柳的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被称为“三大鬼节”。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及众生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柳条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称柳枝为“鬼怖木”。

踏青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在古代,踏青被称为探春、寻春等,即春游,也被称为春游“踏春”。一般指初春到郊区散步游玩。这种节日民间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泉是古代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明节既有节气又有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征上为形成清明节郊游习俗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机。人们是因利趁便,扫墓后,还有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耀,春雨飞扬,种植树苗存活率高,生长快。因此,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些人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习俗流传至今。据说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始于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一串五颜六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些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切断牵线,让微风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