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五毒是什么节的习俗

避五毒是端午节的习俗。避五毒是我国一些地方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思想中一直传下来,所以有各种寻求和平、避免五毒的习俗。古人认为端午节仲夏是避五毒的,俗称“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大量繁殖,容易咬人,所以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和谐的“避五毒”相关。端午节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思想中一直传下来,所以有各种寻求和平、避免五毒的习俗。

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再加上蛇虫繁殖,容易咬人,这就形成了这个习惯。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时,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内贴五毒图,用红纸印五种毒物,然后用五根针刺五毒以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也不能横行。民间在衣服上绣五毒,在蛋糕上绣五毒图案,都含有驱除的意义。 

五毒是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以及许多故事和传说的影响,端午节的习俗因地而异。从战国时期开始,北方民间就认为“端午节到,五毒醒来”,于是就有了避五毒的习俗。原来五毒中没有“五毒之首”有这种说法的都是后人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