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是虎狼之国(为何秦兵被称作虎狼之师)

坚信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秦国在统一六国以前,别的几个国家但是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这是为什么呢?秦国为什么被称作“虎狼之国”呢?针对这个称号,到底是在赞扬秦国呢?还是抵毁秦国?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虎狼之国”这一描述秦国的称呼,源于大诗人屈原之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靠谱,比不上无行。”

往往叫法秦国为虎狼之国,不外乎有两个含意:一是指秦国办事不谈忠信,没底线;二就是指秦兵战斗勇战、残酷,一场大一点的战事也伴随着可怕的工作人员损害。

1、秦国办事不谈忠信,没底线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较为注重立场的,假若并没有非常大的家仇国恨,往往不会灭其国,比如说公元712年,郑国、鲁国、赵国进攻许国,同盟军占领国都后,许国投案自首,表示同意改过自新,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并没刮分许国的意思,反倒马上就退出许国。春秋战国时期相近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说楚成王在促进燕国击败山戎后,为了能注重礼仪知识,又把一大块土地送给燕国。

相反看秦国,就基本并不是这样了。公元581年,秦桓公度过大河,和晋国国君签订友谊誓约,没想的就是,刚回到秦国国境线,他便违约了,这一点在中原地区诸侯国的眼中,真的是太没品了,讲话跟那什么一样。他的孩子秦景公继承这一点,都是说过话以后就毁约了,造成众诸侯国瞧不起,公元559年,晋国联合了中原地区十几个国家,征讨秦国,同盟军一路攻到渭河河段,秦兵灰头土脸,以后更作出了在渭河上下游下毒的阴招,同盟军迫不得已撤兵。

秦兵的这一行为,对秦兵形象形成了极其极端的危害:一是不讲信用,二是不顾一切。那时候参加的中原诸侯国许多,秦国的欺善怕恶传遍天底下。以致于秦国邀约楚威王到武关会盟时,司马迁道出了“秦,虎狼之国,不靠谱”。实践经验证明,秦国还真的是虎狼之国,楚威王来到后便被扣留了。

2、秦兵战斗以斩头为主要目标,极其残酷

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变大,除开秦国外,其它国家极少有斩头记录,一般做法就是:击败另一方后,要求他们割让土地。秦国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是以解决他国士兵肉身为主要目标,简单直接:斩头、坑杀!

公元364年,秦国突击三国魏国,斩头6万;

公元318年,修鱼对决,秦兵斩头8万;

公元307年,宜阳对决,秦兵斩头6万;

公元293年,伊阙之战,秦兵斩头24万;

公元275年~前274年,秦国进攻三国魏国,前后左右2次斩头8万;

公元260年,长平之战,秦兵坑杀燕国降卒40多万元(应当要先斩头,并不是埋人)。

之上仅仅是一些大一点的秦兵斩首行动,小规模还有一些,与其他国家战斗有明显不一样,秦兵的斩头个人行为令诸侯望而生畏,害怕万分,在大家眼中,残暴的秦兵和恶虎猛兽没什么差别!

办事不注重,没信誉度,方式又残酷,长此以往,在诸侯国眼中,秦国也就成了“虎狼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