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周是哪儿家乡话(不服周是什么意思)

在湖北,有这么一个俗语叫“不服周”,从字面意思看,就能猜到它的意思是不服姓周的,或者不认输,无奈的含意。听说这一俗语已相传了2000年时间。

融合历史时间,我们不难发现俗语“不服周”是湖北人很有些地方特色的语言词汇,拥有比较浓厚的历史时间气场与历史含义。

实际上,俗语“不服周”,真正的意思是:你的话我不服气,我对你的就是不服。

在日常生活中,湖北省人们在遇上不服的事情和不高兴,无奈的情况下,就爱开口说话“老子就是不服周”、“个板马,你不服周?”有意思了,为何说起“不服周”?“周”指的是什么意思?

听上去,这一俗语也是有历史典故信息的来源,俗语里的“周”,是指在历史上最早由西伯侯建立的“周王朝”。

从而推来,俗语“不服周”,最开始指的是应该是不听从、不服、不服气“周王朝”统治的意味。而湖北省也是古时候楚国的地方,因此,“不服周”应当就是说楚国或楚人不服从安排周执政。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那样的事吗?不要说,确实是有这件事。这还要从在历史上周王朝与楚国中间将近几百年的恩仇谈起。

早就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就并未对诸侯王楚国正眼相见,觉得它并不是正统的诸侯王。这样一来,楚国就不乐意了,两国之间常常会在一些事情上产生矛盾,楚国也蔑视周王朝,有时候还会有意去得罪周王朝。

到第四代周昭王时,他为了增强周王朝的疆域,就带领精兵,逐渐向南去夺得湖湘新土地。因此周和楚中间就爆发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规模性对战。

要记住,那时候楚国面积不大,综合国力较差,根本不敢和周零距离打得,因此,她们采用战略,把军队和老百姓都藏起来。

周昭王率军过去了汉水,就踏上楚国大地上,心情愉快很,但到了面前,见到的是深山老林,两个身影也避而不见。

这些都不说,从密林中跑出来许多毒蛇猛兽,进攻周昭天战士,死伤很大。就是这样,周部队就在深山老林里都找不到人。

没法,周昭王只好作罢,因此只将掠夺过的楚国的金银财宝,带着回家。

三年后,无奈的周昭王再度出战,率兵周王朝精锐之师,守护镐京的禁军“西六师”攻击楚国。

想不到又与之前一样,一过去了汉水,仍然找仍不上一个楚兵。犹豫纠结,忽然,一阵鼓响,从四面八方出现很多衣着破衣烂衫的楚国人,她们勇敢无畏,英勇善战,马上就击败了周军。

此次南争失败让周昭王甚是丢面子,那么小的楚国自身就用下不来,还怎能领导干部诸侯王呢?如果最后开一个不太好的脑袋,便会有许多中国会不服从安排周领导干部,这怎么能行?

思考再三,又一次率兵自已的“西六师”来攻击楚国,可到最后还是一样,又被精明的楚人打的并没有招架之力,最终周昭王只能率军杀开一条刀轮海厅,提前准备逃归国。

逃往清江旁边,瞧见岸上有几个新船,就不顾一切地跳至船里,怎想,船一到江心就散了架。原先,这也是楚人提前准备好的,就等着周昭王登船了。

通过这一战,周王朝最精英的“西六师”全军覆灭,周昭王自己就掉进河里溺死。因为周昭王死的很软弱无能,周王朝不太好意思说破。据《史记》记述:“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湖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也就是说周王朝下江南时悲剧死在水中,却又不知道到底是谁下的小手,虽是蒙羞,但也不能说破,只好不公布周昭王死亡的消息了。因此,周昭王是周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去世后并没有向社会公布信息的王。

这便是楚人精明的反映,合理运用自然环境优点,才获得以小打大,以少胜多的胜利。

就是这样,又过很多年,周王朝也换掉了几朝君王。当周夷王一上台,他与前男友不一样,他为人和善,不示强,和各诸侯国的影响也很好,有时也会出去亲身会见每个诸侯国们。宛然没了当初周王朝的威势了。

这时候的楚国君主,改成了神箭手熊渠。他射术精湛,又英勇善战,在领导下,俘获了附近许多小部落,阵营不容小觑。

熊渠这时候内心一直有个梗,他感觉自己的老祖先曾做过西伯侯的教师,但最后分封制时,只分到楚国极低的官爵。熊渠心里就会一直替老祖先心里委屈,就要找个机会报仇一下周王朝,自立为王表明一下自己的能力。

但他知道,无论怎样说楚国或是弱国,公布挑起周执政也不可取。于是便采用无需周封禁,自身封自己的方法。因此熊渠便把封自已的三个儿子为“王”。

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所管也今日的江陵、荆州市一带;二儿子熊挚红为“鄂王”,所管今日的武昌区、鄂州市一带;三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这种领域便是今买湖北省最早原型。

此次称王是楚人“不服周”最开始主要表现。令人费解的是那时候周夷王根本就没有斤斤计较这件事情。周夷王去世后,称帝是指周厉王。那绝对是个暴虐君主,杀人如麻,整得诸侯王都非常害怕他。

到这时候,楚国的熊渠有一些慌了,为了能不得罪周厉王,他立刻将自己封的王号除掉,此后再也不敢称霸了,相当于又“服周”了。

大家从周与楚间的争夺中可以看得出,楚国尽管没有周王朝强劲,但是它勇敢无畏,勇于作战,勇于称霸,勇于“不服周”。这令楚人古代历史留下令人敬佩的一段历史。“不服周”这一俗语也成为了楚人得意的资产,一代又一代广为流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