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币有五种语言:汉语、蒙古语、藏语、壮语和维语。这五种语言被选择在人民币上,一方面是因为这五种语言使用的人最多,最具代表性。另一方面,除汉语外,其他四种语言对应于内蒙古、西藏、广西和新疆四个民族自治区。
现在微信的支付用途越来越多,很多人不再使用纸币了。如果你仔细看100元,除了汉语拼音,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有蒙古语、藏语语、维吾尔语和壮族语。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文有方形壮文和拼音壮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壮族创作了拼音壮文。
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尽量接近汉语拼音方案,正确合理地表达强大语言的音位系统。在中国历史上,古代不同民族创造的文本总数不少于30种,其中十多种已经消亡,但有些文本保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硬币上。以下列出了几种少数民族古代硬币:
早在元代铸造的钱币上,就用了八思巴文,比如大元通宝,折十大钱,元至大二铸造,存在量大,布局多,市场价几百元,收藏家非常喜欢。
元代还有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正通宝,背面都是八思巴字。这种文字是忽必烈继皇帝之后命国师八思巴设计的拼音文字。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五位祖先之一。因此,参照藏文创作,有41个基本字母,形式与相应的藏文字母相同或相似,3个字母来自梵文。也被称为“蒙古新词”,在整个元朝地图上被广泛使用,在北元时期被使用,后来逐渐消亡。
大安宝钱是西夏惠宗大安年间铸造的。中国西北地区出土较多,东北地区零星,上面有西夏文。市场价格一般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西夏文钱还包括贞观宝钱、福盛宝钱、乾佑宝钱、天庆宝钱等。,这些都是古代硬币中罕见的,非常珍贵。
西夏文是由开国皇帝李元浩下令,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作的,西夏(公元1038-1227年)建国前夕。模仿和借用汉字笔画重创,形成一种新的方块文字,记录了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羌族语言,历史上被称为“番”字或“番书”。
西夏文字笔画繁琐,结构复杂。大部分单词都是十几幅画,总共有6000多个单词,文字结构有一定的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篇文章被尊为“国书”,广泛应用于政府文件和民间文件。
西夏历朝皇帝不惜人力物力,用西夏文翻译汉文经典和佛教经典,流传到今天的文献中,有十多万件。
契丹大字钱传世极少,如万顺钱,铜折十型,存世仅三枚,此前拍卖价已达48万元。
万顺钱和金银镀金制在辽代早期制造,但不流通货币,用于奖励。契丹小字钱,有一种“永恒”赢钱,还有一些契丹钱,上面的文字还没有解决办法。
契丹大字是由公元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命令的两位大臣设计的。契丹小字稍后由太祖兄弟耶律迭拉设计。这两个字都被用作辽朝的“民族字”,曾经一起使用过。
契丹大字是汉字式的“字符文字”,大约有3000个字符。契丹小字不同于大字。它是一种“表音文字”,比契丹大字简单,只有三四百个字。
用这种文字记录语言时,要把字符一个个叠起来写,一个字最多可以用七个字符来表示,读的时候要按左右上下的顺序拼音。
这种文字的解释被认为是文字史上最大的问题之一。契丹大字在辽朝灭亡后消失了。契丹小字被女真人用了60多年,直到1191年金章宗下令才被废除。
苏特铸币,上面的苏特文,是来自古波斯的阿拉米文。中国约在汉代,唐宋时期,一度成为丝绸之路沿线使用最广泛的文字。
代表性铸币,称为突骑施汗钱,仿唐开元通宝的形状铸造。钱的正面是一圈苏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图案。铭文可以翻译成“强大的突骑施汗钱币”。此前铸造厚重,工作质量优良,比“开元通宝”更有收藏价值,是中原钱风格的另类体现。
苏特文于13世纪逐渐消亡,其文献在从陕西到新疆的丝绸之路上随处可见,尤其是敦煌和吐鲁番。苏特文是一种“辅音”
文字写作既可以像古汉语一样自上而下垂直写作,也可以像阿拉伯语一样从右到左水平写作,甚至垂直写作和水平阅读。
在它的鼎盛时期,它被维吾尔人借用来拼写维吾尔语,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维吾尔语。后来,它被蒙古人借用来拼写蒙古语。最后,它被改造成现代蒙古语。苏特文是一种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消失文本。
除此之外,还有龟兹文铸币,代表性地称之为“龟兹五泰铢钱”,也称之为“龟汉二体钱”。回维文铸造的硬币表明,西州的回维钱较少。
察合台语硬币,被称为“热西丁汗钱”,是新疆西部地区红钱的著名产品。现在人们很少知道这种文字的硬币。卡鲁文硬币,又称甘陀罗文,被称为“汉汉两体钱”,也被称为“和田马钱”,现在这种古代硬币的价值更高。
小马的钱在2000元左右,大马的钱可以超过1万元。此外,女性真文和满文钱的代代相传也是非常珍贵的。女性真文有很多钱,折十型,金代铸造。现在只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孤儿产品。努尔哈赤元年铸造的“命运汗钱”是老满文硬币,世界上有很多钱。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历史上仍有许多古代的民族文字和数千年来留下的许多古代硬币。上述古代少数民族文字也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