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认为?
前言
老街小的时候,每天晚上6:30一定要做的就是听评书。我最喜欢的是刘兰芳的岳飞传。、《隋唐演义》和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
因此,在我心目中,“羽扇纶巾”的形象就是诸葛亮。当我长大后读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一直不适应周瑜的“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是指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丝绸的头巾,形容态度冷静的儒家将领。 。周瑜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吗?
我们最熟悉的羽扇纶巾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个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然而,羽扇纶巾这个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 这不是某个角色的专属形象。
第一,羽扇纶巾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一次
1、三国演义只出现一次羽扇龙巾
事实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出现过一次“羽扇纶巾”。在第90次《驱巨善六破蛮兵》中 《烧藤甲七擒孟获》写道:
孔明邀请孟获上账,设宴庆祝,让他永远成为洞主。所有被占领的地方都被退还了。孟获宗党和蛮兵都感受到了,都欣然跳了起来。后人称赞孔明说:
“羽扇纶巾拥碧楼,七擒妙策制蛮王。到目前为止,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建庙。”
这里的羽扇纶巾还在一首诗里。
事实上,“龙巾羽扇”在《三国演义》中更为常见 而不是“羽扇纶巾”。
为什么这里是“羽扇纶巾”? 喜欢创作诗歌的朋友一眼就知道,只是为了符合格律。
2、三国演义中有很多“龙巾羽扇” ”
简单统计一下,《三国演义》中出现了17次“龙巾”、“羽扇”19次,“龙巾羽扇”9次 ”。
就像“羽扇纶巾”一样,这三个词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专属服装道具。
即使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也是一个木头人,可以吓退敌人。正是这个木头人有“龙巾羽扇” ”的装束。
我看到蜀兵排成八阵。三个冬鼓,门旗两分,几十个人会包围一辆四轮车,车上坐着一个人:尼龙毛巾羽扇,鹤方。车旁展开一面黄旗,上面写着:“汉宰相诸葛武侯”。
虚张声势,邓二人汗流浃背,回顾军士说:“原来孔明还在,我等着休息!”急勒兵回时,蜀兵掩杀未来,魏兵大败而走……
令人哨探,回说孔明之子诸葛瞻是将军,瞻之子诸葛尚是先锋。-车上的乘客是木刻孔明的画像。
这一幕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可惜吓人的东西只能用一次,失去诸葛亮的蜀国被打破了。
二、周瑜是苏轼词中的羽扇纶巾吗?
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多版本,有些版本明确表示“三国周郎赤壁”。
南宋胡子(1110~1170) 这个版本是最常见的版本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浪漫人物。故垒西侧,人道主义是三国【周郎】赤壁。石头穿空,海浪拍打着岸边,卷起了成千上万的雪。江面如画,一时有多少英雄。回想起公瑾,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飒爽。羽扇龙巾,谈笑风生,划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瓶还江月。”
从这个词可以判断,前面写的是“周郎”,后面写的是“公瑾”。毫无疑问,周瑜写的是公瑾,羽扇纶巾。
但也有其他版本, 没有说周瑜。而是三国【孙吴】赤壁。
南宋洪迈的《 容斋续笔·卷第八 》其中,黄庭坚写的一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多不同之处:
大江东去,波浪沉沉,千古浪漫人物。故垒西面,人道主义是三国的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回想公瑾,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飒爽。羽扇龙巾,谈笑风生,划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的,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洒江月。
这里没有特别指出是“周郎”赤壁,而是“孙吴”赤壁。
尽管如此,孙吴还是指东吴,后面清楚地写着“公瑾”,并以“小乔第一次结婚”为证据。因此,东坡词中的“羽扇龙巾”没有争议。当然,它指的是周瑜。
三、小说家羽扇纶巾
事实上,除了周瑜和诸葛亮,还有其它文学形象也使用了“羽扇纶巾”或“纶巾羽扇”。
罗贯中还有另一部《隋唐两朝志传》,这里的“龙巾羽扇”给了梦中的“周公”
当月白风清,夜半三更时,我突然看到一个人,黄眉白发,身体雄伟,龙巾羽扇,鹤斗蒲鞋,慢慢从外面走了进来,说:“我是【周公】,也是…。;…..
言毕,那人化的微风消失了。突然惊觉,是南柯的梦。
姜子牙和孙膑在明代余邵鱼的《春秋列国志传》中都是这样打扮的:
子牙纶巾羽扇,升坐中军,诸将参见已毕。【子牙】让军官偷窃。 ……只见齐阵门旗开处,推出了一轮逍遥车,【孙膑】龙巾羽扇,在喊:“王子别来了,没事吗?”太子视之为孙膑也……
清代好古主人《宋太祖三下南唐》中写道人:
唐师傅看到了这个道士,五缕长须,纶毛巾羽扇,姿态不光彩,眼睛像小星星。当时,当我询问来访情况时,我知道了一位高门法士。道士在唐师傅生命的座位下喝茶,……命令军人筑坛,登坛拜为护国军师。
从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出,羽扇纶巾(或纶巾羽扇)用来指诸葛亮很多,但并不是特别指诸葛亮。
儒将、神仙、道人,有点仙风道骨,常常被小说家打扮成“羽扇纶巾”。
四、宋词中的“羽扇纶巾”或龙巾羽扇
宋朝以前,龙巾常用于唐诗,如白居易的《访陈二》:小垂朱丝带,晚白纶巾。羽扇也很常见,比如李白的《夏山》: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
然而,这两个词是连在一起的,在宋代逐渐增多。
1、 羽扇纶巾
北宋书法家米霏有一个“减字木兰花”:
云中明月。银淮光来万折。海岱楼。刷袖雄披楚岸风。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江远淮长。举起第一个醒来更疯狂。
羽扇纶巾人入画,一个优雅潇洒的文人形象。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阙《临江仙》写道:
【羽扇龙巾】风袅袅,东厢月到玫瑰。谁叫出新声的罗帘?龙须绕着笛子,鹅字进郑飞。陶中年胡须,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了之后,他很喜欢。为你喝酒,那肯带春归。
【羽扇纶巾】风袅袅,微风中的读者形象。虽然后面提到的周郎只是周瑜精通音乐的典故,但周郎与前面的形象无关。
2、纶巾羽扇
周邦彦,北宋词人 这个词用的是“龙巾羽扇”,《隔浦莲近拍·中山县苗姑射亭避暑作》:
新的摇动绿色,曲径通深。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鸟。浓浓的迷岸草。青蛙的声音,突雨的声音,池塘的沼泽。水亭很小。浮萍破了,窗帘的檐影颠倒了。[尼龙毛巾羽扇],被困在北窗清澈。吴山在屏幕上梦见了自己。惊讶,我还在河表。
困卧北窗清晓。《晋书·陶潜传》出自陶潜的典故:
“尝尝夏日的闲暇,高躺在北窗下,清风沙到,自称义皇。”
周邦彦词中“龙巾羽扇”的人物形象,是指思乡自己。
赵补的《水龙吟》(寄留无愧文):
满湖高柳摇风,坐着看着突如其来的雨水来到湖面。跳珠溅玉,圆荷翻倒,轻鸥惊散。堂上凉生,门槛前暑退,火车凌乱。想东山谢守,[龙巾羽扇],唱歌,青天半。
记得狂吟司马,去年,黄花盛宴。竹枝苦怨,琵琶泪流满面,新年鬓角变了。经常害怕回来的时候,眼里的东西是,日边的人很远。望着隋河,悲伤的雾霾,遣散了灵魂。
另一位历史人物出现在这里的龙巾羽扇:谢安。
谢安,字安石,东晋宰相,这个人的能力和成就甚至比诸葛亮还要高。飞水之战的影响力也大于赤壁之战。
结束语
《三国演义》中的羽扇纶巾明显指诸葛亮,但其他小说中的羽扇纶巾与诸葛亮无关,包括周公、姜子牙、孙膑、道士等。
宋词中有许多羽扇龙巾或龙巾羽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指的是周瑜,赵补的《水龙吟》指的是谢安。
大多数其他作品几乎没有指特定的历史人物。 许多词作中的羽扇纶巾,都是诗人描述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