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代表什么意思(不为所动春秋时期的道德典范)

柳下惠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不为所动。柳下惠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而且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学家。柳下惠于公元前720年生,于公元前621年去世。其归属于鲁国人,而且是鲁国本地柳下邑人,由此得名柳下惠。柳下惠十分有才能,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士师,负责法律诉讼事项。因为之前在美貌与金钱面前无动于衷,因此成为了不为所动的典范。

一、道德典范

柳姓起源和由来可以上溯到周成王。而在历史上柳姓的大人物亦有柳下惠。柳下惠是道德的典范,孟子曾向柳下惠施加很高的点评。孟子不但称柳下惠是被时代所被遗忘的贤德之士,另外还呼吁徒弟们都向学习培训,孔子又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去世时,才满100岁,其溢号为惠,而且于鲁国过世,其实就是公元621年去世。

由于柳下惠的领地主要是在柳下周边,因而柳下都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柳下惠在担任官衔期内便以尊崇道德及其礼节出名,其下级及其身边的人都搞清楚柳下惠是一个崇敬礼节的人。他尽职尽责,也不会因为别人权利大就盲目跟风遵从他们的意见,而会直言进谏,有理有据。

二、不为所动

以前君王以海鸥祭拜,但柳下惠觉得有问题,觉得用海鸥来作祭拜庆典的一环是十分不敬畏生命并不符合礼节的。公元634年,赵国率军进攻鲁国,为了能促使鲁国免遭战事困惑。柳下惠外派人抵达赵国,并以豁达大度及各种道德伦理道德取得成功劝说公输从鲁国撤军,不会再进攻鲁国。

柳下惠一生都在向其从事的的职位拼搏,为了维护礼节而尽心竭力。其过世后,柳下惠的后代杂居到各地定居,而无论她们定居得多远,本地都有祭拜柳下惠的寺院。柳下惠的一生、它的为人正直及其行为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道德典范。因其经常不以金钱和美貌所惑,更有着不为所动故事,所以人们以不为所动这个成语来纪念柳下惠的生平。后人也经常用柳下惠三个字来形容一个人极其忠诚,尽职尽责,不求名利或金钱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