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要写满江红
总的来讲,是为了抒发自已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与地点,有数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在江州,有人认为是在鄂州,还有人认为是在朱仙镇被迫班师途中所作。
鄂州说: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
江州说: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因屡平内寇,被高宗召见,赐赐金带器甲和“精忠岳飞”旌旗。月底返回九江,宋廷又改岳飞军为神武后军,以飞为统制,岳飞此时估计壮志干云,即在江州作此词。其实岳飞没有写过那首“怒发冲冠”云云的《满江红》,明朝以前从没有任何一部书里提过岳飞有写这首诗,包括岳飞孙子毕生搜集的岳飞诗集里面也完全没有,从语言分析上也认为有嫌疑是托名岳飞而作。岳飞那时一时生气写下了这个满江红
满江红中怒发冲冠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金人对大宋江山的侵略,或者更有感于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而不是因为昏庸的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的和议与妥协。因为该作品大约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而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之计,为了和金人议和,以一日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时为1141年。山河破碎,国破家亡.靖康之耻未雪,失地未收,而当时宋高宗一心议和。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顺便说点题外的
听说经过考证 这首满江红是明朝人借岳飞的名义写的
“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之计,为了和金人议和,以一日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时” 是小说演义里面杜撰的 现实应该是相反 秦桧是宋高宗赵构弄出来背黑锅的 是宋高宗赵构想议和 不过是借秦桧的嘴说出来 打仗是要花钱的 几个士兵需要几十个民夫支持 孤军深入敌人腹地 再能打也轻松弄他个全军覆没 能长久战斗的只有咱红军游击队 不过那种战斗对大局没有影响
其实当时皇帝对岳飞是很宽容的 自己想想 岳飞带的军队都叫岳家军了 皇帝都没杀他 放别的朝代那有国家正规军以主帅家军队称呼的(戚家军不算,那属于地方武装)
岳飞的死是因为他强势介入了皇帝选太子 皇帝要立一个 他非要以辞官要挟皇帝选另一个 他死之后十几年 当时他亲近的派系掌权后因为政治的需要 当时国家需要塑造英雄 就把他的正面形象做出宣传
从军事方面说 岳飞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 他忠诚 勇敢 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
他不懂国家大局 不考虑国运民生 甚至在国家闹内讧 这是狭隘的表现七龙珠看过吗?那是根据我过的历史而创意的!
当岳飞他愤怒到极点的时候,就变成超级将军了!所以把帽子就顶起来了!这句来自《满江红》岳飞要这样是因为祖国的山河即将落入别人之手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满江红》词中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句中的“靖康耻”,只知道是北宋的两个皇帝被掳走而已,在印象中与西晋的“平阳之祸”相似。近日读李国文先生的《宋徽宗的末路》一文,再联系从前读过的一些资料,方知“靖康之耻” 与“平阳之祸”相差大矣,古今中外,耻莫大焉